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动物标本珍藏丰富、类型齐全、规模宏大,具备很显著的区域性特点,是西南区域乃至全国高校中排名前列的动物标本馆。
1、总体概况
数目与类型:四川大学博物馆珍藏了多达14万余号动物标本,包含海量珍贵的模式动物标本、珍贵濒危动物标本,与国际间交换、赠送的珍贵标本。
历史渊源:该馆由原四川大学动物标本室和原华西协合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于1952年院系调整时合并打造,最早的标本采集可追溯至1908年。
科研价值:动物标本馆不只珍藏丰富,而且对于研究物种形成、区系演变、生物多样性及动物资源的保护与借助等有着要紧的参考价值。
2、珍贵标本展示
珍贵濒危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扭角羚、华南虎、野驴、绿尾虹雉、红腹锦鸡、白腹锦鸡、白颈长尾雉、白冠长尾雉、白鹇峨嵋亚种、绿孔雀、褐马鸡、扬子鳄、巨晰、蟒蛇、大鲵、中华鲟、胭脂鱼等。这类标本中的很多野生种在自然界中已非常难见到,是无价之宝。
国际间交换、赠送标本:如袋鼠、鸭嘴兽、鸸鹋、食火鸡、犀牛、斑马等,这类标本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馆藏的多样性和国际化程度。
3、展览特点
地域特点:动物标本馆长期侧重在西南区域的标本采集,对于研究该区域的动物演化、物种形成具备要紧意义。
复原展示:博物馆一楼基本陈列自然篇选取最具特征、最有代表性的西南珍贵动植物类型标本进行展陈,以成都平原、横断山区、青藏高原的地势变化为轴线,借助标本、图片和场景生动复原展示了中国西南山川地势孕育的复杂生物多样性。
4、科研与教学贡献
科研基地:四川大学博物馆动物标本馆已被批准为四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科技部列入国家基础性数据库重点建设项目,正在建设成为数字化标本馆。近几年来,借助该馆研究获得的国家及部省级科技成就奖励有5项。
教学支持:该馆不只为国内外植物学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完成学位论文提供了优良的条件,还为教师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标本资料。